close

【蕭邦:圓舞曲「離別」,作品69-1】

Waltzes for Piano, Opus 69: no 1 in A flat major, B 95 "L’adieu"

  這首編號作品69之一的「離別」圓舞曲,在蕭邦生前一直未出版,只因背後有段迷人的愛情故事。


  西元1835年,為了與從故鄉波蘭遠道來訪的父母相會,蕭邦特地從法國巴黎趕至德國的卡爾司巴特,在回程中,順道走訪住在德勒斯登的老友渥金斯基伯爵。


  渥金斯基有一名美麗又深具才氣的十九歲女兒瑪莉亞,不論在鋼琴、作曲、聲樂,都相當具有基礎。此女子在年少時就與蕭邦結識,此次相會, 無疑是青梅竹馬之重逢,而一個多月的相處,兩人也倍加親密,但短短的戀情,卻在最後無疾而終。在蕭邦要離去之前,便為瑪莉亞寫了一首圓舞曲,後來瑪莉亞稱 之為「離別圓舞曲」,以紀念這場沒有結局的愛情。


  為了回憶這段甜蜜的過往,蕭邦始終珍藏這首樂曲,直至死後才由後人出版。也因為有這樣一段故事,使本曲在幽雅的旋律中,帶有淡淡的離愁。(文/ 陳良璣)


(取自"博客來音樂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av/av_composition.php?cat=002&type=rm&source=composition&c_id=clf048453)


◆◇◆◇◆◇◆◆◇◆◇◆◇◆◆◇◆◇◆◇◆◆◇◆◇◆◇◆◆◇◆◇◆◇◆





有一段時間上班的時候聽網路古典音樂台,這首曲子常常出現. 當時只知道是蕭邦的曲子,也不知道是哪一首,就覺得很好聽. 後來老師拿了 OP69 的 No1 跟 No2 問我要彈哪一首,我選了 No.2. 為甚麼咧? 因為譜看起來比較簡單




好不容易把 No.2 彈完了, 終於輪到 No.1, 在那個時候生活有一些變化,必須暫停上課. 結果這一拖就拖了三年.... (我上一次上鋼琴課是在 MBA 上課前. 現在都已經畢業了)




這次好不容易決定重拾興趣,就從上次上課的結尾開始練起. 譜拿起來一個音一個音的敲. 買了CD 後才發現原來  youtube 上甚麼都有




在練習的時候沒有甚麼感覺,只覺得"奇怪,華爾滋不是應該很輕快的嘛? 怎麼這首彈起來有點憂鬱 一直到寫這篇記錄在找資料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背後有這麼哀怨的故事




由開始到一分鐘左右是主旋律, 有點重覆,可是卻又有點不一樣. 1:00~1:15 的時候突然便得很興奮. 整個旋律跳起來.. 後來又回復到主旋律.  到 2:30 的時候是像鐘聲一樣跳躍的旋律, 重複了十二次(youtube 上介紹的, 我也沒真正去數有沒有十二次)到最後又回歸主旋律結束. 






這段影片是 Tzvi Erez 演奏. 應該是某鋼琴家吧, 偶也不認識, 不過 youtube 上面就這個版本偶比較喜歡, 就放上來了. 上面還有字幕解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kaicc 的頭像
    akaicc

    阿凱的部落格

    akai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